高中地理区位因素答题模板汇总
地理区位因素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高中教材对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因素的分析与选择,构成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内容之一,在高考地理试卷中占分量较大。在把握主导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维、全面分析、评价各种区位因素的优势、不足和变化,科学准确作答是地理高考致胜的关键。
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或条件,根据区位因素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区位形状、地形、地貌、地质、太阳辐射、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政策、资金、土地价格、市场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育种、化肥、农药、机械化、智能化等。
一、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
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生产力水平分布具有一致性,故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与影响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具有相似性。
1.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2)气候因素:气温、降水适中,居住适宜。
(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温带、寒带的人口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4)水源因素:靠近河流,饮水、灌溉便利。
2.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运输:临近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2)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悠久。
(3)工农业基础(即经济状况):工农业基础好。
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大致不变,但在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下图所示。
二、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地形、土壤: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
①平原区位: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
②高原区位:热带的高原气候凉爽,便于居住。
③河谷、低地区位:山区的河谷、低地较开阔,气候温和,水源充足。
2.气候:由题中所给信息判读出是什么气候类型,总结出: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3.河流:由地图判读出该城市临河:
①运输功能:河流汇合处、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河口(入海口),便于江海联运,往往发展成大城市;过河点位置,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人流、物流集散;
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③防卫功能: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等利于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等;
④生态功能: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如铁矿石兴起的城市,攀枝花、鞍山等;石油兴起的城市,大庆、玉门等;煤炭工业城市,大同、平顶山等;
2.交通运输: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3.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可生产城市必须的农副产品。
4.其他因素:①政治、宗教、军事中心 ②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对农业有利的区位因素
1.地形:由题目地图判读出:①该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势低平或地势平坦开阔,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立体农业等。
2.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某种气候类型,结合该气候类型特点作答。如华北的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宜种棉花和葡萄等。
3.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雪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4.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如东北的黑土、黑钙土。
5.土地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大,适于大规模机械耕作;土地租金低。
(二)人文因素————对农业有利的区位因素
1.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2.交通运输:
①临近河或湖,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水陆交通便利;
②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
③距海港近;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3.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
4.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5.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廉价而丰富。
6.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
(三)对农业不利的区位因素
1.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
2.热量、光照、水源、地形、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不足,土壤酸碱度偏高等。
3.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4.虫灾,鼠害等生物灾害。
5.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6.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等。
★某区域优势或劣势分析是考试的重点,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举例如下:
东北平原
优势: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
制约因素: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
优势:光热充足;
制约因素: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
优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
制约因素: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
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
制约因素: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四、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2.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丰富,水源充足,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
(二)经济因素
1.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接近消费市场,主要指市场指向型工业。
2.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成本低。
3.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廉价且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4.技术(科技、教育):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业。
5.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6.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7.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等),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工业
(三)社会因素
1.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如为解决就业将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2.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如“三线”建设。
3.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4.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四)环境因素
1.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2.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污水处理厂宜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等。
3.距离居民区和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4.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宜发展微电子、感光器材等对环境敏感的工业。
五、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3.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4.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二)经济因素
1.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2.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以减轻对市内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3.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三)社会因素
1.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2.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3.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四)交通线(铁路)的区位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自然因素:
(1)地形:平原限制少,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区。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地质:避开断层
(3)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4)土地(耕地):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5)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长度、投资、施工量
2.社会经济因素:
(1)人口城市分布的需要
(2)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3)资源开发的需要
(4)交通发展的需要
(5)经济发展的需要
注意:交通线的区位分析在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三大因素因素,在微观上考虑的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从自然条件优势、经济条件和必要性三方面去分析。
(五)航道线的区位因素(水文、水系特征)
1.气温:不结冰或结冰时间短,通航时间长
2.降水: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水位高,通航能力强
3.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和缓,通航安全
4.经济:沿途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六)管道线的区位因素
管道线总是基于某种物质(液体或气体)的运输而建设的。
1.物质来源地(供的优势:资源丰富)
2.物质目的地(目的优势:市场广阔)
3.沿途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城市的分布)
4.沿途的自然状况(气候、地形、地质等)
六、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1)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流速平缓,便于航行和停泊。
(2)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为港口的设备、建筑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拓展空间。
(3)避风港湾: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避风浪。
2.社会经济条件
(1)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2)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3)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在具体选址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1)有平坦开阔的空间,尽量节省建设成本;
(2)既要保证车站与城市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乡结合部;
(3)汽车站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应布置在交通干线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以便于客、货的集散和转乘。
(4)市内马路两侧的公交车站要相互错开,避免造成人员拥挤,阻塞交通。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1)面积宽广,价格低廉
(2)地形:平坦开阔、无高大建筑物,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3)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4)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少;跑道与盛行风向平行以便于飞机逆风起降。
2.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因占地面积大,噪声大,应位于城市郊区,但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高速公路)联系。
(2)经济:当地经济发达
七、商业的区位分析
(一)商业街的区位分析
1.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消费者集中,商业活动范围广,一般以零售为主。
2.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利于商品集散,一般以批发为主。
(二)商业小区的区位
便民最优原则:商业小区,一般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方便居民购物和提供劳务服务。
(三)商业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即服务区)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即: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经济腹地广阔而发达
④城市经济贸易发达
八、旅游业区位分析
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从三要素去分析,有利于增强记忆):
1.旅游者:主体,相当于市场(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2.旅游资源:客体
(1)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
①旅游资源质量:必须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②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集群状况好。
③地域组合状况:地域组合好。
(2)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
①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②经济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
(3)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3.旅游业:媒介
(1)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
(2)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3)旅游地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九、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1.水量: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主要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具体应由图中河流的位置判读)。
2.落差: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主要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阶梯过渡处。
3.开发条件:与地质、地貌有关。在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主要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
十、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防止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
3.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减少移民等搬迁量。
十一、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海拔高,纬度低,离赤道越近,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以缩短从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如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
(2)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3)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2.人文因素
(1)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安全性更高
(2)交通较为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有较为便利的交通;
(3)国防安全:如西昌地处大凉山腹地,地形隐蔽;
(4)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5)科技力量雄厚
十二、卫星着陆场的区位分析
1.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2.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3.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十三、海洋资源的区位分析
(一)渔场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盐类丰富,饵料比较丰富
4.温带海域,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饵料比较丰富
(二)盐场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地形条件:有适宜晒盐的海滩——平坦开阔、泥质海滩
2.气候条件:有适宜晒盐的天气——气温较高、晴日较多
3.盐场最好布局在海水盐度较高的海区附近。
(三)水产业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水域面积广阔
2.气候温和湿润
3.劳力资源丰富
4.交通运输便利
5.消费市场广阔
6.生产技术水平高
7.有饮食偏好等
阅读原文:高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