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思维——尺度思维
尺度思维
学科思维是一门学科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是学科的灵魂。
地理常见思维如:尺度思维、人地协调、因地制宜、整体思维、区位思维、辩证思维(反思维定势)等。
地理学科是关于空间的学科,空间尺度变化是地理学科研究的特殊视角。
什么是尺度思维?
地理学中的尺度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等,空间尺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全球、大陆、地区、地点),时间尺度即时间间隔长短(多年、近年、年、季、月、日)。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尺度问题便成为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尺度思维(空间尺度、时间尺度、时空尺度)也成为地理学的重要思想。
1、尺度可以分为大中尺度, 小尺度。
大尺度一般关注整体,忽略细节,注重“普适性”;小尺度一般关注局部,“特殊性” 注重细部特征的探究。
(1)大尺度地物是小尺度地物产生的背景,小尺度地物的空间分布是在较大尺度背景下自身特点的表现
大尺度空间是中小尺度空间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如新疆天山出现阳坡草地、阴坡森林的阴阳脸现象,原因是阳坡蒸发多,土壤水分少,难以满足森林生长需要;阴坡蒸发少,土壤水分多,能满足森林生长需要。而这种微妙的平衡只出现在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过于干旱或者湿润的地区是难以出现的。即只有在降水量400毫米这个大尺度下,才会出现这种小尺度现象。
(2)小尺度上的地理物可能构成大尺度上地物发生的诱因,小尺度上地物的改变可能影响大尺度上的地物。(点状荒漠化圈的扩大引发草原退化甚至沙漠扩张)
(3)要从整体思维角度思考,一个区域中的地物出现可能和大尺度地物有关,也可能和小尺度地物有关。
(例如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的出现,和大尺度的纬度、大气环流有关。而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的出现,可能和小尺度的风带、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有关。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小尺度事象和原因极有可能与大尺度结论相悖,要特别关注小尺度事象在位置分布、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特殊性
如福建降水量分布规律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这就与我国降水分布规律不同。这里突出的是局部地形对区域降水量的特殊影响。
中国降水分布特点及主导因素(东南向西北减少,海陆位置影响)、福建降水分布特点及主导因素(自东南向西北增加,地形影响)
2、地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过程”目标:有些地理事物不仅在空间尺度上发生演变,还在时间尺度上发生演变,使得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
由于作用于空气的各种作用力大小不同,地球上形成了各种尺度的大气环流,包括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等层次。全球环流涉及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包括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等;局地环流包括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各种地方性环流。立足尺度划分,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大气环流,明晰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避免知识点的零碎和散乱。
地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地理事物不仅在空间尺度上发生演变,还在时间尺度上发生演变,使得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
地理学的时空尺度思想,即时间尺度、空间尺度、时空尺度,是地理学重要思想之一;运用时空尺度思想来观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地理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时空尺度是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结合,它涉及到地理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综合变化。任何地理事象都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其成因具有区域性和阶段性。在分析的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理问题时,要注意时空尺度的综合性,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如同样是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风向变化,日变化引起的风向变化是海陆风;如果时间尺度放大到季节,即海陆热力差异季节变化引起的风向变化就是大空间尺度的季风。
高中地理新教材蕴含了大量空间尺度思想的内容,值得挖掘。必修二教材中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交通运输、区域发展战略等内容都与地理空间尺度密切相关。例如,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从全球、大洲、国家等视角分析,这属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再如,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国外和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以及第二章城镇化等更是体现了时空综合尺度思想。
3、认知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时,可以放在不同尺度的区域中去观察。
根据不同空间尺度,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空间尺度的变化意味着思考角度的变化。如果一组题中多问出现同类型问题,那么基本上就是在考查空间尺度的变化,需要从空间尺度大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差异。
(2019·全国卷III)36.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甲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乙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1)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6分)
(2)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6分)
(3)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6分)
【解读】此题组不仅体现了空间尺度划分思想,也体现了空间尺度选择思想。
第(1)题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需要从大空间尺度即鲁尔区在德国的定位以及鲁尔区自身的特点作答;
第(2)题分析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需要从较大尺度即波鸿市位于鲁尔区的位置作答,同时也需要从较小的空间尺度即波鸿市自身的优势作答;
第(3)题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则需要从更小的空间尺度即波鸿市的位置—处于非建成区的城市边缘以及与周边地理相关事物的位置关系作答。
回答此题组时,如果没有空间尺度选择思想,就会有一种错觉即只要采用大致相同的工业区位因素都可作答,殊不知从第(1)题到第(3)题空间尺度越来越小,选择回答的角度、材料有着显著差异,不能将材料混用作答。
(1)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经济发达,医学研究水平高;曾经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对医疗保健需求高;老龄人口比重大,对医疗保健需求大。
(2)有多所大学(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力量雄厚;有生物制药科学园,医药研制水平高;位置适中(有利于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医药生产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
(3)保健园靠近生物制药科学园和鲁尔大学,可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位于城市边缘,环境较优,安静。
【2022年全国乙卷】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7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
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
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
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
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
4、学习区域时,要从大尺度整体认知,然后将大尺度空间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多个区域,再对局部空间进行比较、分析。(如认识西北地区,首先在大尺度中认识到西北位于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整体干旱;再从地形影响分析南北疆干旱程度有差异;最后注意到由于地形、水源的影响,局部地区有绿洲)。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灵活根据试题问题选择分析尺度,不能将大空间尺度内的自然地理规律照搬到小空间尺度内,也不能将小空间尺度的自然规律照搬到大空间尺度内,而是要结合材料中的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
总结: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尺度思维关键点
1.地理规律有尺度大小限制。地理规律是建立在一定尺度大小上才成立的。没有尺度大小的一般地理规律不能解决具体区域地理问题。离开了尺度,区域规律就是错误的。例如中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但是福建省降水是西多东少,而新疆则是北多南少。
2.地理解题思想:宏观(大尺度一般地理规律)把握,微观(材料情境设问等小尺度限定词)切入。从宏观(大尺度)地理规律出发,关注微观(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做题时候,同学们可以向上(大尺度)去思考,也要学会向下(小尺度)去想想有没有特殊地形,洋流等影响因素存在。大尺度上的地理事象规律是小尺度上地理事象产生的背景。
3.审题核心思想:地理试题审题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设问时空位置和时空尺度大小。地理位置(空间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时间的所处发展阶段)是地理思维起点,是解地理试题第一步,不能犯错,不然后面都错了。试题设问主语的时空尺度越大,越关注宏观和整体;试题设问主语的时空尺度越小,越突出微观和细节,即就是小切口问题。
学生已经掌握某一大尺度区域的地理特征,积累了普适性较高的基础知识,而高考更倾向于考查学生已知区域内、更小尺度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方法解决复杂任务的表现,需要学生基于所学地理知识同时又不局限于已有知识框架来分析地理试题。
综上所述:
尺度是用来观测地理事物和现象所采用的时空单位。空间尺度划分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空间尺度较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同空间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及解题中需要划分空间尺度区域,合理选择空间尺度区域,从合适的尺度认识地理事象,自由转换尺度视角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象,从而理解不同尺度下的某一区域的特点。要学会选择进行适当的空间尺度学会利用适宜的尺度分析问题情境,便能抓住影响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进而推绎出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随着尺度变化,所解释的视角和关注的方面也会发生改变。研究的空间尺度越大,越关注宏观和整体;研究的空间尺度越小,越突出微观和细节。
- 0
- 0
Preview: